Skip to main content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
ISBN
9787559834027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后果最严重的一起核灾难。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一部历史,但也是新闻报道作品。从2006年开始直到2019年本书出版,作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 花费十多年的时间,基于对目击者的采访、公开发表的第一人称回忆和解密的苏联档案,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亲历那场灾难的切身体验。

原文摘录

致命辐射

当他们向下打量那个被熔化的大坑时,三个人惊恐地意识到,他们正在注视着一个活性区域:反应堆喷着火的喉咙。

普利沃兹琴科、普洛斯库里亚科夫和库德里亚夫采夫在横梁上停留的时间,与谢甫琴科顶住门的时间一样长:最多也就1分钟。但即便如此,也已经太久了。三个人全都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受到了致死剂量的辐射。

吹哨人

沃罗比约夫驱车回到掩体,向布留哈诺夫汇报了他对放射剂量的最保守估计:整个核电站目前被非常高的辐射场包围,数值高达200伦琴每小时。他说,最起码也要向普里皮亚季的市民发出警告,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我们得告诉大家,发生了一起辐射事故,他们应当采取防护措施,关上窗户,留在室内。”沃罗比约夫对厂长说。

然而,布留哈诺夫仍在试图拖延。他说,他得等核电厂辐射安全小组的负责人科罗别伊尼科夫的评估报告。凌晨3点,布留哈诺夫给莫斯科的党委领导和基辅的内务部打电话汇报情况。他提到了爆炸和涡轮大厅屋顶的部分坍塌。至于辐射情况,他说,事实真相仍有待澄清。

又过了一个小时,负责辐射安全的领导才赶到。沃罗比约夫站在一旁,听着那个人给出的报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测量值显示,辐射水平的确有所升高,但不过才13微伦琴每小时。他宣称,自己已经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调查分析,发现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稀有气体,很快便会自行消散,因此对市民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没什么可以担心的。这个评估报告显然是布留哈诺夫一直想要听到的。他站在那里,环视四周,语气阴沉地说道:“这里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煽动恐慌。”没人会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谁。

然而,沃罗比约夫知道,无论从任何方向接近核电站,都不可能不穿过比辐射安全小组汇报的数值高出上万倍的辐射场。他听到的每一个字,都一定是谎言,但他对自己专业知识和测量设备的信心却动摇了。

拿起DP-5辐射计,沃罗比约夫第三次走入夜色,核对自己的测量结果。在他驱车前往普里皮亚季的路上,琥珀色的晨曦已经开始划破天际。在城里,他发现了一个警察局设置的路障,一群人正在空地上等着坐公共汽车前往基辅,沥青路面上有放射性坠尘留下的热点痕迹:在那周围几米开外的空间里,γ辐射水平升高了上千倍。等到他从城中返回核电厂,沃罗比约夫的轿车和衣服都已经严重污染,DP-5辐射计已经不再能够显示准确读数。他大步流星地走下掩体的混凝土楼梯台阶,整个人已经处于歇斯底里的边缘,眼里流露出狂意。“没错的,”他对布留哈诺夫说,“我们必须按计划要求的那样采取行动。”但厂长打断了他的话。“滚出去,”并将他推开,“你的仪表坏了。从这里滚出去!”

绝望中的沃罗比约夫拿起电话,准备通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防当局。但接线员告诉他,他被禁止拨打长途电话。最后,他终于用自己的直线电话连接到了基辅,布留哈诺夫和他的助手在匆忙中忘了切断这条电话线。但当沃罗比约夫提供了自己的报告后,接电话的民防值班官员却不相信他是认真的。

习惯性的“讳莫如深”

然而,习惯性的神神秘秘和偏执多疑已经根深蒂固。任何一种事故的真相,都有可能损害苏维埃的威信,激起民众恐慌,因此应当永远封锁钳制:即便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1957年马亚克爆炸,如今依然没有出现在官方记录中;1983年,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机上的269人全部丧生,苏联起初依然否认对这一事故知情。

空军第17军的直升机飞行员们正在奋力掩埋反应堆,以控制下面熊熊燃烧的石墨之火,但放射性核素仍在从四号反应堆余烬犹存的残骸中滚滚涌出。然而,苏联当局却信誓旦旦地对瑞典人说,他们丝毫不知道在苏联境内发生了任何一起核事故。

直到4月28日,星期一晚上8点,距离毒气云开始涌入四号机组上方的夜空,几乎已经过去3天,莫斯科广播电台才播出了戈尔巴乔夫办公室同意发布的那份塔斯社声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一起事故,”播音员读道,“其中一座原子反应堆遭到破坏。现已采取相关措施消除事故影响。救援物资已经发放给受灾群众。政府为此设立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惜字如金、吝于真相的这份公报,是典型的苏联式新闻报道,延续了这个国家几十年来对传统工业事故百般遮掩的习惯。一个小时后,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国际频道,用英语向外国听众重复了这份声明,随后列举了一长串发生在西方的核事故。两份声明都没有提到,这起发生在乌克兰的事故到底发生于何时。

信任崩塌

然而,对信息的严格管控一旦松禁,苏联便无法再获得以往的控制力度。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开始日渐公开的新闻报道——先是发表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的新闻故事,接着是电视纪录片和流行杂志上的个人回忆——让人们可以公开讨论以往一直被禁止报道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药物成瘾、流产危机、阿富汗战争和斯大林主义的恐怖镇压,等等。开始时的星星之火,逐渐汇成燎原之势,苏联公众开始发现,在许多问题上,他们长久以来一直被深深地误导着。这场灾难,加上政府在保护国民免受灾难后果影响上表现出的软弱无力,终于打碎了那个苏联是一个拥有足以领导世界的先进技术的超级大国的幻影。此外,当它试图掩盖业已大白于天下的事实真相时,即便是最忠诚的苏联公民,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领导人是如此腐化堕落,那些梦想不过是一个假象。

读后感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很喜欢阅读关于前苏联的历史的书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前苏联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更好地看清自己所处的国家。

从2020年初到2022年底这3年期间,我们也完整地经历了一场“危机”,从爆发应对到崩溃收场,虽然不同,却有相似。 如果你也曾在冰冷的冬夜里有家不能回, 如果你也曾在转运的大巴上不知去向何方, 如果你也曾因为核酸过期1秒钟被拒之门外, 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思考。